4月24日,花旗集团最新发布的《数字美元:银行与公共部门推动区块链普及》报告指出,区块链技术正迎来关键转折点——2025年可能成为其“ChatGPT时刻”,而稳定币(Stablecoin)的加速采用将是这一变革的核心引擎。
报告预测,若监管框架完善,稳定币市场规模将从当前的2300亿美元激增至2030年的1.6万亿美元(基准情景),乐观情景下甚至可达3.7万亿美元,但若挑战持续,市场规模或仅停留在5000亿美元。
稳定币通过与法币或国债挂钩维持价格稳定,其运作依赖于储备资产透明化管理。以美元稳定币为例,发行方需持有等值现金及短期国债(如USDC储备中80%为国债、20%为现金),确保用户随时可按1:1兑换。这一机制使其成为加密市场的“避风港”,并逐步渗透至跨境支付、企业财资管理等传统金融场景。
当前,Tether(USDT)和USD Coin(USDC)占据90%市场份额,但花旗认为,未来格局可能被打破——美国国会正在审议的《GENIUS法案》和《STABLE法案》若通过,将允许银行与非银机构合规发行稳定币。美国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已通过游说施压,试图限制非银行实体的发行权限,同时探索亲自入场。摩根大通等机构正试点利用稳定币优化跨境结算,而托管、流动性管理等衍生服务或成为新利润增长点。
稳定币的扩张暗藏系统性风险。2023年,大型稳定币脱钩事件超600次,硅谷银行危机曾引发USDC挤兑恐慌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地缘政治——非美元国家视稳定币为“数字美元霸权”的延伸,加速推进央行数字货币(CBDC)。例如,中国数字人民币(eCNY)聚焦国内零售支付,欧盟则通过《加密资产市场法规》(MiCA)限制非欧元稳定币交易规模。
报告警告,若美国监管落地,稳定币发行方可能成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者之一,到2030年新增需求或超1万亿美元。目前,Tether已持有数百亿美元国债,这一趋势可能重塑全球资本流动,甚至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传导。
区块链在公共治理中的应用正从实验走向规模化。举例来说,联合国难民署(UNHCR)通过Stellar区块链向乌克兰、阿根廷等地分发援助资金,成本降低30%,资金流向可实时追踪;巴西推出区块链身份证系统“bCadastros”,覆盖850万无证人群,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实现数据跨部门安全共享;此外,迪拜“无纸化战略”将签证、许可证等政务服务迁移至区块链,预计每年减少数十亿张纸质文件。
不过,爱沙尼亚的实践表明,完全上链并非最优解。该国采用混合模式——仅将数据访问记录(而非内容)存储于区块链,既保障隐私又兼顾系统性能。
尽管前景广阔,稳定币面临三重矛盾:第一是去中心化理想与中心化监管的倒钝,公共区块链的匿名性增加反洗钱难度,而私人链则可能牺牲透明度;第二十全球流动性与主权货币安全的矛盾,新兴市场若过度依赖美元稳定币,可能削弱本币主权;最后是金融创新与系统性风险的矛盾,若稳定币吸收大量存款,传统银行信贷能力或受冲击,引发“狭义银行”争议。
花旗强调,2025年的关键在于“监管清晰化与技术落地的协同”。美国特朗普政府年初签署行政令,明确支持数字资产创新,而欧盟、新加坡等地的合规框架已逐步成型。若这一进程顺利,稳定币或真正成为“互联网原生货币”——24小时实时结算、可编程智能合约、近乎零摩擦的跨境流动将重塑全球金融基础设施。
稳定币的崛起不仅是技术迭代,更是一场关于货币主权的全球博弈。它可能巩固美元霸权,也可能催生多极化数字金融体系。正如花旗报告所言:“这场变革的终局尚未书写,但2025年,我们已站在临界点。”
【提示:为防止失联,更方便获取奇点财经新闻,请您将本网站添加到手机主屏幕。操作方法:在手机浏览器中打开奇点财经网点击浏览器右上角的小箭头,然后在跳出的窗口下拉菜单里选择‘添加到主屏幕’。添加后,您可以像打开App一样快速访问奇点财经新闻!】
(声明:奇点财经是香港期刊协会创会会员,亦是全球领先的专业财经媒体,我们专注于ESG投资、虚拟资产、数字货币、区块链、Web 3.0、科技金融及AI创新等前沿领域,为企业出海及市场开拓提供有价值的导向。我们致力于提供深度分析和权威报道,探索新兴科技如何重塑金融与资本市场,助力投资者把握未来趋势。如需转载本报内容,抑或您发现本报文章涉及潜在版权问题,敬请联系enquiry@singularityfin.com。)